如果让你选一种宿命,是和邻居吵一辈子,还是大家一起被别人家暴揍?有时候历史就在选择题里反复循环,答案却没人愿意签字画押。翻开法德两百年恩怨史,怎么看都是一对“天选室友”——你嫌我吵,我恨你抢,无论怎么换窗帘、改公约,最后都得一起喝点凉水,干点苦差。这事儿要聊起来,不管你是喜欢吃法棍,还是爱啃猪肘子,终究得承认,在欧洲的大戏里,法国和德国从主角演到了配角,一路气壮山河,到头来却成了‘大合租’的二流伙伴。
有人会问:“为啥这俩老大哥说打就打,说合作就合作,恩怨反反复复,跟过家家似的?”还真别说,这比家庭八卦更狗血。十九世纪那会儿,法国是欧洲的扛把子,戴着拿破仑的光环,一副‘我说了算’的模样。德国呢?那时候还叫普鲁士,一身铁血、外加一堆兄弟团结成德意志,志气横秋,一本俾斯麦的教程几乎成了后世‘霸主养成秘籍’。
结果两边看对方都不顺眼,谁都不服谁。典型的‘你瞅啥?’和‘瞅你咋地’的关系。一到1870年,普法战争一开打,法国人骂爹喊娘,德国人一通猛摁,直接在法国人的凡尔赛宫开香槟,宣布“我才是大欧皇”。法国人血亏,得割地赔钱,阿尔萨斯-洛林像是大型‘失物招领’,法国丢了,德国捡了,自此结下敌对死仇,街头巷尾谈德国色变,德国人则一脸傲娇把法国视作“昨日黄花”。
可别以为仇恨就只是一句‘你不好惹’。两国心里这口恶气,变成了政治、文化、军事链式反应。法国憋着劲要找回面子,德国想让世界见识自己的威风。这不,时间一晃到1914年,一战开打,主要矛盾不是工资不涨,是阿尔萨斯–洛林还回不回法国,仇恨值刷到爆表。结果法国人拼了命,德国的小算盘算不过全球围堵,一战败退,法国算是雪洗耻辱。
但胜利只是表面,内核全是苦情戏。法国想凭《凡尔赛条约》把德国按在地上摩擦,德国人却觉得“这不是比赛,这是报仇”。整个德国上下都对条约咬牙切齿,赔款、丢地、拆军队,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被反复踩踏,孵化出近代最毒的复仇因子。你以为法国终于高枕无忧了?其实仇恨种子已经开始在德国烂泥里发芽。
后来希特勒横空出世,就是靠这套“民族伤痕疗法”,把德国人的委屈和怨气熬成大锅强国鸡汤。1939年二战暴发,1940年法国再次被德国摁翻在地,可怜的法国人刚站起来又被打蒙,希特勒还特意摆起删除记忆的仪式,选1918年德国投降那节车厢逼法国签降书,脸上写着“历史总得走一遭:你让我丢脸我就让你丢脸”。
可惜报复带来的只是一时爽,换来的还是泥潭。德国陷入全面战争消耗得脱了层皮,法国像被卷过N轮台风,主权名存实亡。欧洲的主导权从法德手上溜走,被美国和苏联瓜分干净,法德只能一起喝西北风。你以为主角能够化敌为友、齐心协力?其实连欧盟的“兄弟和解”,都更像一场“见婆家”的无奈妥协,各项协议里夹杂着几分跟头和几分勉强。《爱丽塞条约》里握的不是手,是彼此底线的被动收缩。不是嫌弃你穷,就是怕你又穷得想打架。
有时候,历史像是连续剧,剧情看着熟悉,梗却越来越老套。普法战争、两次世界大战,到最后的欧盟核心,折腾来折腾去就是一场‘谁都不是世界主角’的对抗秀。法德间的仇视,交替爆炸、交替示弱,等到把彼此毁得都快没剩下,才想起来:原来谁赢了都不是结局,最惨的是一起输掉剧本。
但要说“和解”是主动的吗?扪心自问,如果哪天咱们身边全是流氓野蛮人,你还会在意上铺和下铺那么点儿仇吗?法德这段历史教会人的,可能不是仇恨或复仇有什么了不起,而是世界大局面前,小打小闹终归要让位于大势所迫。你想当霸主,别人未必给你机会;你想对抗到底,最终只能抱团取暖。
说到底,人和国家都一样,能平起平坐的是在风光时彼此互相侧目,等东家塌了,才学会一起罩雨棚。法德后来的合伙,未必是相亲相爱,更像是一起还债的“难兄难弟”。谁都不服谁,但谁都离不开谁。你还想争高低吗?高低只在别人家的地盘上看的笑话而已。
所以每次聊到法德那些世纪死磕,都会觉得全世界的邻国关系都是历史版的“塑料兄弟情”。到底是仇恨激发了进步,还是进步压倒了仇恨?这账,永远算不明白。你说还有机会重回世界霸主吗?估计现在两家一起看美国和中国的背影都能长吁短叹——谁让咱们都是被时代拉下马的二流合伙人呢。
最后想问一句,你身边那个最不顺眼的人,真的是你人生最大的敌人?还是你和世界交手后,发现曾经的竞争不过是合住间的一场闹剧?反正历史的钟摆还在摇,下一次,是不是又该轮到我们被人教做人了?
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,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及时反馈,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。
炒股配资平台大全首选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