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洲的神话,正在被一筐12欧元的苹果击碎。
这笔账很简单,在德国,这价格算便宜货。但在中国,可能一半都用不了。汇率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幻觉,让我们以为那边遍地是富人。现实是,高工资背后是更高的物价,一个普通欧洲人过日子,其实和我们月薪三四千的感受差不了多少。去年欧洲食品价格涨了17%,能源和住房的账单更是让人喘不过气。钱,挣的是欧元,但购买力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真正的差距,不在钱包,而在办公室。
一个在中国工程师手里两小时就能搞定的活,在欧洲团队可能要磨上一整天。这不是夸张。在法国,工会的力量大到老板根本不敢提加班。在德国,办公室时间一到,大门准时上锁,雷打不动。意大利人开会,能从足球聊到美食,就是不推进度。
为什么会这样?他们不是懒,而是在一个巨大的福利系统里活得太久了。
医疗、教育、养老,国家全部兜底。这种安全感,从根上就切断了“拼搏”的神经。他们不需要像中国人一样为孩子的学费、父母的养老金、自己的医疗费而焦虑存钱。欧盟的社会支出占GDP比重极高,但这笔钱最终变成了什么?变成了人们花光薪水、甚至提前透支的底气。
这种模式的代价,远比经济增长滞后更深远。
它在悄悄瓦解一些最基本的东西。比如家庭。在中国,“养儿防老”是刻在骨子里的观念,家庭关系再怎么变,依然是社会的基本支撑。但在欧洲,老人完全依赖国家系统。结果就是,子女可以心安理得地很少探望,老人们独自在家,靠着止痛片度过晚年,等待一个自然的结局。这听起来很残酷,但却是福利社会一体两面的现实。
所以,当我们在讨论欧洲的竞争力时,其实在讨论两种文明模式的赛跑。
一边是中国的“内卷”,高压、快节奏,每个人都在拼命往前跑,社会充满了活力和机会,但也充满了焦虑。另一边是欧洲的“躺平”,舒适、慢节奏,生活有保障,但代价是整个经济体的创新和效率都在下滑,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不断缩水。
法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,德国的工业投资落后,意大利的生产力常年垫底,这些都不是孤立的问题,而是那个庞大、舒适的福利系统投下的影子。当中国工厂灯火通明,为全球市场赶制订单时,欧洲的商店早早关门,街上冷冷清清。
这不是谁好谁坏的价值判断,而是一个冷冰冰的战略现实。
欧洲人用未来几十年的竞争力,换取了当下的安逸和体面。他们或许更快乐,但这种快乐的保质期,取决于那个福利系统还能撑多久。而我们,正用这一代人的拼搏,去赌一个更有分量的未来。
所谓的天堂,从来都标好了价码。
炒股配资平台大全首选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